枫影夜读 #117 所谓巴洛克——《剑桥艺术史:十七世纪艺术》

2016年4月8日 · 9 years ago

每周读书 #117 所谓巴洛克

作为一名习惯了中国历史的小白,一直觉得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很困难,因为中国的疆域虽说每个朝代都在变化,但是核心地区(中原)自有史以来就就一直是那样,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不停改朝换代的历史,一拨人上台把另一拨人赶下去,国土还是那些国土,只不过强盛的时候国土就大一点,弱小的时候国土就小一点而已。但是欧洲完全不是这样子。中国从宋朝开始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再大大不过皇帝,但是欧洲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封建制,最主要的组成单位是贵族,贵族一结婚能把两国家合并成一个了,嫁个女儿能把一整块地都给送出去了。所以今天我们知道的欧洲各国的版图,在当年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一直到 17 世纪,从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波及到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划分好地盘,才有了今天欧洲各国的样子。

所以 17 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同时也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掌权,让法国国力登上历史巅峰,傲视整个欧洲的时候。这段时期,文艺复兴刚刚结束,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尚未到来,大航海时代在此进入尾声,我们把这段时期的艺术称为——「巴洛克艺术」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系列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xxx 的书,内容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近几个礼拜我们介绍的是剑桥艺术史这个系列。这套书主要面向学生与大众,内容简明扼要,所以阅读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多翻翻维基百科,补全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文艺复兴晚期,宗教改革开始,分裂出新教,天主教地位受冲击,于是开始反宗教改革,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就冲破了文艺复兴的规范,直接迈进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新教、天主教、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这几个概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默认读者(主要是西方读者)是早有了解的,所以对这些概念我们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补充了解一下。

文艺复兴源出佛罗伦萨,巴洛克艺术则始于罗马。整个巴洛克时期,至少在文艺最为繁荣的几个中心里,巴洛克艺术都是为了宗教与贵族服务的。16 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洗劫罗马的时候,没几个人能预料到罗马这座废墟还会再度繁荣起来,甚至重回西方文艺中心的地位。导致宗教改革的根源在于教义的分歧,而促使宗教改革热烈起来的则是天主教会本身的腐败,比如臭名昭著的「赎罪券」,1517 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钉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冲着「赎罪券」来的。天主教会改革自身,对宗教改革进行反击,是为「反宗教改革」。领导反宗教改革的人物许多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著之辈,比如创办耶稣会的圣依纳爵,创办奥拉脱利会的圣菲利普·内里。

基督教根据教义不同分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东正教是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分出去的,新教则是在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生。我们在介绍中世纪艺术的一期提到过圣本笃修道会,是圣本笃创立了修道会制度,此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会,比如圣本笃的本笃会,讲求隐修,清心寡欲。所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会读者可能会有点疑惑,这时候查一下这个修道会是属于哪个教会的就行了。

有强力领军人物主导「反宗教改革」,一时间天主教世界里充满了乐观自信的态度,这种自信体现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就是耶稣基督那威风凛凛,高大雄壮的形象了。到了 17 世纪,天主教已重回统治地位,对抗已经没有必要了,前面我们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到此结束。这期间天主教会为了宣告胜利,修建了几乎所有的新教堂,于是有大量的新祭坛需要作画,罗马无疑对当时有名的艺术家们充满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再次回到艺术中心的位置上。

巴洛克艺术以其夸张的运动性,清晰可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紧张气氛,其繁琐的装饰,恢宏的效果很得当时教会与贵族的青睐。我们拿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和巴洛克时期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同样主题的雕塑作比较。

大卫

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以对立平衡的姿态站里,重心落在右脚,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显得僵直,每一块肌肉都在皮肤下活动,使人感到他的运动只是暂时性地停止。如果看面部细节还能看到大卫紧张的脸部表情,这与他放松的姿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总的来说,这尊雕像是静止的,是只包含大卫一个人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作品。在「最后的审判」中,基督那决绝的手势也是一个静止的动作。但是我们再看贝尼尼的「大卫」,这尊雕像表现为即将投弹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紧张感,石弹仿佛下一秒就将擦过我们身边。贝尼尼的大卫是充满运动感的,是把观众包含进整个作品里的,这种强烈的观感正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

贝尼尼的主要成就在雕塑,除了雕塑他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建筑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柱廊。这座教堂现在在梵蒂冈(以前其实就属于罗马城了),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多位著名的设计师包括米开朗基罗都参与过教堂的设计。贝尼尼接手这座教堂的时候,前一任设计师马德纳把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推翻,从十字对称,上覆圆顶改为长形中殿,加一个宽阔高大的正门,这座正门既没特色又高得足以盖住大半个圆顶。贝尼尼以他素有的才华把门前的空地改造成世人能够想象的最壮观的通道,以此弥补了马德纳设计的不足。通过 Google Maps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圆顶还是只能看到一半,但是巨大的广场以四列纵深的柱子左右环抱,柱子本身已经很高,但比正门矮很多,通过简单的对比又夸大了正门的雄伟。Google 街景没有拍到柱廊里面,有机会一定得亲自在里面走一走才能体会到整个建筑群的宏大尺度。

圣彼得大教堂

17 世纪欧洲有两个国家特别辉煌,一个是处于黄金时期的荷兰,另一个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我们一直在说,艺术是基于经济的东西,哪里有经济繁荣,哪里才有艺术的繁荣,这两个国家,就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艺术中心。先说荷兰,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国家被称为「低地国家」,比利时是后来从荷兰分裂出去的,荷兰地区早期是属于西班牙统治下的十七个省。16 世纪的时候这块地区就已经很不满西班牙皇室的苛捐重税了,正好遇上宗教改革,许多人追随新诞生的新教教派,与天主教会之间发生强烈的冲突,最终爆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从 1568 年开始到 1648 年荷兰独立,刚好八十年,史称「八十年战争」。1648 年就是前面我们提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时间,荷兰就是从这份和约开始真正独立的。战争结束后,信奉新教的荷兰人当然跟天主教统治下的其他国家截然不同,这里从来没有全权在握的国王,因此也就没有过大规模的宫廷赞助,权力和财富的大多数都掌握在市民手中。那会荷兰的海上贸易达到历史巅峰,曾一度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支配世界贸易,史上第一间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就是荷兰人开的。于是荷兰的艺术赞助人就成了这些有钱的市民们,巴洛克有名的画家伦勃朗的「夜巡」,就是应荷兰人邀请而作。

夜巡

现在我们都很习惯摄影术带来的便利,同学聚会合影留念,出门旅行拿起手机就能自拍,但是在那个时代(摄影术要到 19 世纪才开始慢慢普及),绘画可能是留下自己肖像的唯一途径。当时为了防备西班牙人的进攻,荷兰的每一个城市都配备了民兵,于是民兵群像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肖像画。由于是大家集资作画,就要求画家把每个人都画得一样突出,就像我们现在拍小学毕业照一样,穿一样的校服排排站,不仔细看认不出谁是谁。这时候像伦勃朗这样的大师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突破大多数,用今天被人滥用了的词来讲,就是「创新」。「夜巡」这幅画其实画的是白天,但是因为画面本身比较暗,时间长了变黑而被人误认为是夜巡。这幅画非常大,363 cm × 437 cm,重达三百多公斤,相比起排排站的小学毕业照,这副画的人物布局显得十分活泼。伦勃朗大胆地把这个连队画成毫无规律的活动场面,强烈的敏感色彩和到处都有的动感令人心襟震荡。但是伦勃朗本人也因为没按财主的要求作画而招致赞助人的强烈批评,导致自己声名下降,可见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总能引来守着稳定舒适圈子的大多数的争议。

刚我们说荷兰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时候跟天主教会有过激烈的冲突,许多新教徒就在那个时候受到残酷的宗教迫害,于是当时有一个信奉新教的律师为了躲避这场灾难,就从那时候欧洲最大的港口「安特卫普」(后来被西班牙占领,逃出来的人涌入当时还是小港口的阿姆斯特丹)逃到德国,这个人的儿子就是巴洛克早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鲁本斯。在父亲去世后,鲁本斯随母亲回到家乡接受天主教的洗礼,所以其实鲁本斯是信奉天主教的(其父不知做何感想),他后来的宗教画《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也奠定了他在宗教画的地位。鲁本斯这人厉害的地方在于,他除了本身技艺卓越之外,还很擅长社交。他是西班牙王室委任的外交官,周游欧洲列国,在各国王室之间游刃有余,他给宫廷贵族所作的肖像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艺术上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国家即使是最尊贵的人也只能在钱币上留下自己的肖像,或者做成雕像放在石棺上,鲁本斯给热那亚的 Portrait of Marchesa Brigida Spinola-Doria 侯爵夫人所作的全身肖像画就显得极不寻常了。

鲁本斯之后,安东尼·范戴克把他的宫廷肖像画进一步发展,直到后来不仅是王族成员,所有的贵族都画全身像了。画家们给这些王室贵族所作的画,往往会美化样貌,画上十指尖尖的手,忽略脸上的雀斑,相当于今天的美颜相机,所以深受贵族们喜爱。今天一提起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想到的那幅画,是亚森特·里戈所作,我们看路易十四身后的平台、宝座、古典柱子和身上所穿的舞台服装,可以看到借用背景建筑来拔高人物的手法,正是来自鲁本斯所创。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的这幅画显出国王本人的庄严伟大,于是给后来的两个世纪树立了样板,以后无论国王皇后,皇帝幼君,都是摆出这样一幅姿态,以显示他们崇高的身份。

17 世纪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结束,开始兴盛繁荣的时代,尽管没有像文艺复兴一样天才辈出,但是既有贝尼尼、伦勃朗这样才华横溢的人,也有像卡拉瓦乔这样带来革命性的光的艺术,本身却放荡不羁的浪子。17 世纪总的来说是蓬勃向上的时期,宏伟的凡尔赛宫从这时开始修建,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树立起成对古典柱的样板。到了 17 世纪晚期,在法国、意大利这样一些巴洛克艺术发展成熟的国家里,人们开始回归到古典世界里面,开始发展出所谓「新古典主义」,而原本就已经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开始淹没在抽象的火焰形、贝克形花纹中的时候,「洛可可风格」开始了。

16.04.07 / 中午
于 T.i.T

相关阅读:
- 每周读书 #116 天才辈出的时代——《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
- 每周读书 #115 教堂!教堂!教堂!——《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 每周读书 #114 古希腊罗马艺术为何令人着迷——《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
- 每周读书 #113 学会欣赏画作——《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