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
你好,我是 Justin。
去年我把一年内读过的书及相关评价写下来发在这里,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如今2022年快结束了,是时候分享今年读过的书了。
2022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我的个人生活都发生了不少事情,可谓瞬息万变,跌宕起伏,感慨万千。而且有些有趣的书,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哪天就不存在了,所以正在阅读本文的读者,找书时还请各显神通吧,祝你阅读愉快。
我读过的书都会在豆瓣上标记(如果豆瓣有),所以接下来我将以豆瓣的星星表示我的评价。
我的评价只代表阅读当下之感受,纯属个人主观臆断,仅供诸君参考。
一、我的五星好评 ⭐️⭐️⭐️⭐️⭐️
1.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
豆瓣 | 小说 | 1949年
George Orwell (乔治·奥威尔)原名Eric Arthur Blair (埃里克·亚瑟·布莱尔),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莫蒂哈里。后来举家搬回英国居住。生活在那个年代,家境不富裕的奥威尔注定要受到一系列国际动荡、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不管是童年在校期间的遭遇还是后来在英国缅甸当殖民警察的经历,都给奥威尔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离开殖民警察部队,四处流浪,写了一些小说但无人愿意出版。后来终于以奥威尔笔名发表第一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作为国际志愿者之一参加西班牙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此后遭到斯大林政府的清查和追杀。之后不久又是二战全面爆发,奥威尔在这人生动荡几十年写下不少作品。1949年《一九八四》出版后,奥威尔于次年在伦敦大学医院去世,死于肺结核。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只觉得作者很厉害,预言之准确令人震惊。今年再读此作,恰逢国庆后广州新冠肆虐,全国防疫政策尚未放开之时,读来再次感慨,只是两次感慨有着微妙的不同,令人唏嘘。
这种感觉就像2020年1月在武汉读加缪的《鼠疫》,2022年4月又在上海读《一九八四》一样。
如今防疫政策已经放开,北京与广州的朋友们“阳报”频传,这种时候进行社会观察,读下面一本书可能也十分应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2. 《逃避自由》——艾里希·弗洛姆
豆瓣 | 人文社科 | 1941年
我想,在防疫政策放开之前,人们对“拉去方舱”的恐惧要远大于“病魔缠身”的担忧吧。2022年国庆后,广州新冠肆虐之际,我也曾不幸被“判”密接,被拉去集中隔离,虽比方舱要好些,但我也确实不想再来第二次。
不过新闻发布放开之后,相信诸位在各种邻居群里、微博、朋友圈等地会看到有各种针锋相对的言论。这种带有二元对立的乾坤倒转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置身其中仍然倍感魔幻。
今年读《逃避自由》的时候这些事情尚未发生,但以史为鉴,却仍不停重蹈覆辙的感觉还是能令人惊奇。这也许是人类的缺陷──容易忘记,也许是人类的优点──放眼未来。
弗洛姆这部作品出版于1941年,他一生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学说,用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新教改革到资本主义带来“个人自由”,但社会结构变更却相对滞后,人们在“挣脱”中世纪传统束缚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保护。获得“自由”的现代人被迫作为齿轮服务于一台更大的社会机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社会运转的单位是人,研究社会多数人的心理结构,就能解释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与孤独。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82 弗洛姆 -《逃避自由》
3. 《可能性的艺术》——刘瑜
豆瓣 | 人文社科 | 2022年
前段时间有谣传这本书要下架,我觉得十分奇怪,因为刘瑜在《可能性的艺术》中已经完全避开了所有可能触及“下架”的讨论。
这本书根据刘瑜在“看理想”做的一个系列课程的讲稿整理,节目制作过程应该已经“集思广益”,避开了这些东西。另外这个世界有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例子根本举不完。
今年我也阅读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书籍,它们曾经出现在豆瓣这个网站,但现在已经消失了。所以也许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更接近阿迪达斯的广告语呢:
Impossible Is Nothing.
这本书是刘瑜今年出版的新书,行文平易近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发人深省,阅读体验很棒。我第一次读她写的书是09年,读的是《民主的细节》。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刘瑜,没想到一下子十三年过去了,岁月如梭,刘瑜仍在写作,文字锋芒尚存。很好。
4.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
豆瓣 | 人文社科 | 1998年
2020年新冠在全球大流行之际,也是全球股市高涨之时。那会我觉得这个世界这么反直觉的吗?新冠影响大家工作,餐饮业、旅游业等大受打击,股市反而还能大涨?
2022年大家应该深切感受到了全球市场的衰退。今年写日本泡沫经济、美国大萧条的书似乎又重回热榜。我倒是对工作伦理产生了兴趣。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默认“本来就是”的前提,比如说勤奋工作,比如说人不能没有工作。但现实是这个世界有很多种不同的活法,比如我们播客这一期: Vol. 60 Sofish: 35岁不工作了,中场休息时他是怎么想的?,嘉宾目前选择的就是有点“反常规”的生活方式。
那么“常规”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伦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自古以来”?我抱持怀疑。齐格蒙特·鲍曼在1998年写的这本书里提到,当下流行的工作伦理是随着工业社会兴起的。工厂资本家,新教伦理,政府等多方都希望借“新工作伦理”为自己获利。
第二个疑问是“消费社会”是怎么产生的?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郑也夫描述了这个消费社会,但消费社会产生之前呢?齐格蒙特·鲍曼称之为“生产社会”。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等于“发展”,我们的世界经历了多少有意思的转变啊。
5. 《效率脑科学》——戴维•罗克
豆瓣 | 心理学 | 2009年
《效率脑科学》是今年我读过的第一本想给五星好评的书。原作名为Your Brain at Work: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Distraction, Regaining Focus, and Working Smarter All Day Long。以脑神经科学的方式讲述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多种困境,并一一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David Rock来自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本书原名为Your Brain At Work,主要讲述的是工作场合下的问题,对我来说也十分实用。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作者肯定不止是个学者吧,他怎么能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得这么深入?后来发现David不仅拥有Middlesex University脑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并且还创办了NeuroLeadership这家公司,担任公司CEO。这就难怪David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了。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81 David Rock -《效率脑科学》
二、我的四星推荐
1.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J.K. 罗琳
豆瓣 | 小说 | 1997年
小时候哈利波特电影挺流行的但我看不懂,后来虽然经常见到各种哈利波特衍生作品、广告之类的,但并一直也没成为哈利波特粉丝。不过我一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就是不喜欢就放下的习惯,所以也不以为意。
最近想试着阅读下这部经典佳作,没想到颇为好读。J.K. Rowling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一共有7部,我读完的是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本作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哈利波特的身世开始,到霍格沃茨入学,到他经历的一系列事件。有一个核心悬念一直埋在里面,仅从悬念谜题的设计来说已经十分出彩。但 J.K. Rowling 最令人佩服的还是她对魔法世界的塑造。各种各样的魔法,道具,物种,还有激动人心的魁地奇“足球”比赛,我每每畅游其幻想世界之际,总能回想起金庸小说里的诸般设定。无论人物塑造还是魔法设定,J.K. Rowling 绝对给读者们留下了奇妙的幻想世界。
2. 《幸福的要素》——泰勒·本-沙哈尔
豆瓣 | 心理学 | 2021年
作者 Tal Ben-Shahar (泰勒·本-沙哈尔)是一位以色列裔美国人,曾在哈佛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课程,写过一系列积极心理学的书籍,比如2007年的《幸福的方法》(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2021年作者就新冠疫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写作本书 Happier, No Matter What: Cultivating Hope, Resilience, and Purpose in Hard Times,简体译为《幸福的要素》,副标题: 获得艰难时刻的希望、坚韧和意义。
这是一本挺薄的小书,作者用 SPIRE 模型分别把幸福展开为5个核心要素:精神幸福(spiritual wellbeing)、身体幸福(physical wellbeing)、心智幸福(intellectual wellbeing)、关系幸福(relational wellbeing)、情绪幸福(emotional wellbeing)。
这五个方面在多本心理学书籍均有提及,不算什么新鲜知识。所以一开始读难免有鸡汤之嫌,但慢慢发现作者写得很有意思,道出了我之前没想到的东西。比如身体与精神不能分开,如果身体没休息好精神肯定也积极不到哪里去。这样的道理虽然很容易懂但也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读一本书不是必须同意作者的理论和观点,也不需要全盘吸收,只要能从一本书中获得一点什么,那读这本书就有了价值。
3. 《筚路维艰》──萧冬连
豆瓣 | 人文社科 | 2014年
这本书2013年出版的时候名为《国步维艰》,2014年改名《筚路维艰》,副标题都是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小时候我很喜欢读历史书,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这边打来那边打去,春秋战国始皇统一,朝代更迭,直至今日。中国的历史一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疆域有大有小,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核心地理位置基本在那里。但我唯独不喜欢读的是中国近代史。
小时候以为是清末以来国力衰弱,后来才明白,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读物加工痕迹过重,有点像一杯号称100%纯天然的橙汁,其实是纯人工合成的粉剂冲泡而成,食之无味。
萧冬连2013年写的这本《筚路维艰》却没有大话空话,所写之史料颇为客观,尽量不带政治立场的偏颇。全书共分五章,从建国开始到改革开放,五次影响中国的重大转变,前因后果均在其中。虽然简体出版物必有大量限制,但读罢本书,我对那些重大决策的原因又有了进一步理解。
4.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柳韩彬
豆瓣 | 2021年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韩国的一位 YouTuber 柳韩彬,这是她的 YouTube Channel。白天她是一位兽医,晚上利用业务时间做视频,主要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主题。
柳韩彬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把 YouTuber 作为自己的副业,而是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渠道,包括做时间管理的App,写博客等等。这本书是她这些年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的总结,不仅回顾了她的心路历程,也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方法。
比如柳韩彬使用 OW64 (又称曼陀罗九宫格)来寻找目标。这个方法并不是她发明的,最早由日本的松村寧雄发明,后来日本的著名棒球运动员大谷翔平有推荐,甚至日本的山口拓朗还写过一本书《九宫格写作法》,就是 OW64 的方法。我之前读过《九宫格写作法》,其实并不适合我,所以未曾留意。柳韩彬把这个方法用在发展目标上我觉得还满不错的。
这本书把一天分为“白天上班时间”和“晚上下班时间”,比较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像我这种号称“弹性”实则 7x24h 微信待命的工作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她的方法修改成适用于我的。
目前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一个实践是“每日计划表”。因为我有做 Bullet Journal (子弹笔记)的习惯,所以把作者介绍的每日计划表放进去实在太适合不过了。
所以不管你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充满弹性的工作,读一下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5.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豆瓣 | 人文社科 | 2018年
前阵子豆瓣霸榜的一本书,可能有不少读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知道或者读过了。
这本书是 David Graeber 根据他2013年在 Strike! (《罢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发展而来。当时那篇文章指出我们的世界有很多工作岗位其实可有可无,即使消失了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于是读者们纷纷来信向他吐苦水,介绍自己的工作如何如何。
我是在2020年听 Blow Your Mind 这期播客的时候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没想到今年出了简体版,于是读了。
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最有用的部分不是 David 本人对 Bullshit Jobs 的阐述,而是他的读者给他来信介绍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岗位,以及读者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工作在浪费生命。我们都知道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各有不同,但能从一本书里读到这么多行业的苦水还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 David 在书里提到一个核心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即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一个人一旦停止产生对世界有意义的影响,那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6.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
豆瓣 | 散文杂记 | 2010年
读完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之后颇为想念当年读《民主的细节》的感觉,依稀想起那会还有一本叫《送你一颗子弹》的,于是找来读了。
这本书收录的都是05-09年写的博客与专栏文章,风格轻松幽默,篇幅长短不一,几乎没什么严肃的讨论,我还挺喜欢的。
那段时间刘瑜在美国上学,做教师,从纽约到波士顿,又从波士顿到英国。国外生活的碎片在她笔下有时候以小见大,有时候又像小女孩的幽怨。真是可爱。
7. 《清醒地活》──迈克尔·辛格 (Michael A. Singer)
豆瓣 | 心理学 | 2007年
Michael Singer 是个很有意思的人,1947年出生,1971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读博士期间开始接触瑜伽与冥想。1974年开始写冥想、正念相关的书,1975年创办 Temple of the Universe 教授冥想相关的课程。
1981年创办 Medical Manager 公司,1997年上市,2002年被 WebMD 收购,那会正是互联网泡沫时期,Michael 赚得盆满钵满,2005年离开公司。离职后还身陷前公司投资诈骗案件被罚款 250 万美元,他的人生还挺跌宕起伏的。
《清醒地活》是 Micheal 2007年出版的,原作名是 The Untethered Soul,直译为“不被束缚的灵魂”。这本书没有正面讲正念、冥想,但其心理分析却扎根于此,所以有正念练习经验的小伙伴读起来应该更能感同身受。除了“为什么我们脑子里无时无刻有这么多声音”以外,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三、第四部分。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不想对外暴露的部分,这很正常,所有人都需要自我保护。但是如果因此而筑起高墙,反而让自己关起所有门窗,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轻易地认识到这点。我觉得这本书如果能点醒更多人的话,那也将十分有价值。
8. 《纳瓦尔宝典》──埃里克·乔根森
豆瓣 | 人文社科 | 2020年
Eric Jorgenson (埃里克·乔根森)根据硅谷传奇投资人 Naval Ravikant 的 Tweets,播客和访谈整理而成的一本书。原作名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直译应该是《纳瓦尔年鉴: 财富与幸福指南》。
Eric说灵感来自于他很喜欢的几本书:Poor Charlie’s Almanack(《穷查理年鉴》), Principles(《原则》), Zero to One(《从零到一》), 以及 Seeking Wisdom。
整本书读下来跟我之前翻译的凯文·凯利70岁生日写的103条人生忠告(中文翻译)有相近之处,但作者对纳瓦尔的观点的阐发要更多一些。
其中有一句我还蛮喜欢的:
我的体能教练耶日·格雷戈雷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总是说:“选择简单模式,人生会越来越困难;选择困难模式,人生会越来越简单。”
9. 《克莱因壶》──冈岛二人
豆瓣 | 小说 | 1989年
冈岛二人这个名字有意思,因为真的是两个人合著共用的笔名,他们分别是井上泉和德山諄一。从1981年开始,两人以此笔名合著推理小说,知道1989年《克莱因壶》出版后散伙。
《克莱因壶》这部推理小说很有趣,故事设定的背景是近未来,发生的主要环境是真正的全身沉浸VR技术。类似的科幻设定在80年代不算少见,但近两年VR设备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所以这部小说自然也重新获得大家的关注。
好的小说家会把环境作为设定的一部分,悬疑推理作家更是常常把环境作为盲点。上文提到 J.K. Rowling 的哈利波特也不乏悬疑因素,而本作中作者更是从第一幕开始环环相扣,第二幕的推进既有新鲜体验的探索引人入胜,又有充足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情节推进流畅,到第三幕进入大决战层层反转更是令人大呼过瘾。
今年读的推理小说不多,但《克莱因壶》确是佳作无疑。
10. 《贪婪的多巴胺》── 丹尼尔·利伯曼/迈克尔·E.朗
豆瓣 | 心理学 | 2018年
Daniel Z. Lieberman (丹尼尔·利伯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临床教授,Michael E. Long (迈克尔·E.朗)则是该大学的讲师,《贪婪的多巴胺》是他们合著的一本关于“多巴胺”(Dopamine)在人类精神与行为的作用的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文互联网关于多巴胺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大脑分泌多巴胺等于分泌“快乐物质”。其实大脑有“愉悦系统”与“激励系统”,多巴胺并不让人快乐,多巴胺只是“鼓励人们做出某些事情”,多巴胺促成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不管其结果是否令人愉快。
这两年我读的心理学科普作品都有提及类似的原理,但日常与朋友交流的过程还是发现会有这样的误解。
原作名是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直译为《想要更多的分子: 你脑袋里的这种化学物质如何驱使爱、性与创造,以及如何决定人类的命运》。
此前在《人生十二法则》有提到血清素对龙虾是否自信的作用,多巴胺对人类亦极其重要,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有时候人们会表现得躁动不安,也有时候人们会表现得万念俱灰。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想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读懂我们脑子里多巴胺的原理非常有用。
11. 《黎明之街》──东野圭吾
豆瓣 | 小说 | 2007年
有一段时间没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了,今年读了两本,此为其一。原作连载于2004~2007年,连载结束后发行单行本。据说灵感来自南方之星的歌曲《LOVE AFFAIR ~秘密约会~》,写的是有一个妻子女儿的男主角渡部出轨公司的派遣员工(类似于“外包”)秋叶的故事。
东野圭吾向来擅长披着推理小说的外衣去探索各种不同的主题,什么脑神经科学,穿越时空,平行世界,互换身体,超级人类,少年犯罪等等稀奇古怪的内容他都涉猎过。有些主题写得颇具创意有些则略嫌寡淡。
外遇出轨这个主题似乎也是东野圭吾第一次尝试,对男主角的矛盾心情,出轨后的侥幸心理,怕被发现的坐立不安等等各种细节简直令读者身临其境。这也许是小说最基础的优势:通过阅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
12. 《饥饿的女儿》──虹影
豆瓣 | 小说 | 1997年
朋友介绍这部小说给我的时候,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女性欲望的描写。这种直白的文字在1997年应是特别不寻常的。
可能我身处这个时代(2022年),只觉此类表达已司空见惯。所以我对《饥饿的女儿》中关于主角与历史老师发生的爱与性并不特别关注,也未觉“震撼”。我最喜欢的是这部自传小说关于重庆贫民区在三年饥荒、文革时期的背景下翔实而生动的细节。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80 虹影 -《饥饿的女儿》
13. 《贫穷的本质》──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
豆瓣 | 人文社科 | 2011年
穷人是因为懒才穷的吗?所谓“贫穷陷阱”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
MIT的经济学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这本书──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试图为现行的经济学理论寻找证据,证明或证伪某些专家对“大问题”的“大思考”。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79 – 《贫穷的本质》
14. 《倦怠社会》──韩炳哲
豆瓣 | 哲学 | 2010年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的感觉大概是“每个汉字我都认得但是拼在一起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的样子。德国的哲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去年的总结里提到的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等闲之辈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不过《倦怠社会》是比《单向度的人》好读得多的,至少是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书本身不厚,只是本薄薄的小册子。英文名为: The Burnout Society。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产生的信息太多,人类的大脑为了减轻负荷并不会分析所有的信息,于是产生了熟视无睹。我觉得哲学家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一切的好奇与洞察。《倦怠社会》解释了当下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追求功绩、追去增长,“在现代世界,一切神性和节日已不存在。世界成了一座百货商店。”
虽然碍于行文措辞,或晦涩术语的缘故,本作阅读难度较大,但结合《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关于近现代“工作伦理”的讨论,以及《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更“平易近人”的阐述一起阅读,还是很有意思。
15.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村上春树
豆瓣 | 小说 | 2014年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村上2014年发行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七个故事。大部份于2013年发表在《文艺春秋》之类的刊物。唯最末一篇同名小说《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为本辑而作。这个标题取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Men Without Women。
我在看了电影《驾驶我的车》之后买了本书。电影剧本改编自其中几个短篇,影片名则取自第一个短篇《Drive My Car》。影片故事有点杂糅缝合的意思,但氛围表现不错,我很喜欢。红色的萨博小车行驶在濑户内海蜿蜒的公路上,背景音是男主角的话剧台词。推开旧式旅馆的木窗,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景色。挺舒服。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78 村上春树 –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16. Sony Design: Making Modern
豆瓣 | 工业设计 | 2015年
几年前在日本旅行时恰逢位于东京银座的 Sony Building 准备关闭拆除,当时索尼开放大楼给群众参观,有各种各样的展品,非常受欢迎。但可惜的是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天,只有受邀请的人才允许进去。
于是心存遗憾,一直记着这事情。今年买了这本出版于2015年的 Sony Deisgn,用高质量的印刷展示了索尼几十年来生产的各种电子产品。
索尼的产品线多如牛毛,我接触到的不过凤毛麟角,Walkman,Playstation大概是最常见的,剩下的各类产品琳琅满目,尽收本书,索尼粉丝可以收藏一下。
17. 《柏林日记》──威廉·夏伊勒
豆瓣 | 日记 | 1941年
William Shirer 1903 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二战前夕他在德国做美国报社的记者和播音员。历史上记载的二战是从1931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这本书是夏伊勒记者 1934-1941 年间在德国的日记。
历史书写是纯粹的事后之见,仿佛一切历史事件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以某某事件为标记,“爆发”了某某某战争。但身处其中的人却未必能看到这么多“爆发”。甚至在德国入侵法国之后,在战争前线,在德国柏林,一切都是那么歌舞升平,鸡犬相闻。这边在打仗,那边在游艇开Party。
夏伊勒的日记让我们跟随一个“普通记者”的视角,亲历二战前期,甚至近距离观察希特勒,这位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这份日记在2022年读来,意味颇为微妙,毕竟近些年国际大事瞬息万变,捧卷时每每有镜花水月之感。
18. 《Measure What Matters》──约翰·杜尔
豆瓣 | 2017年
John Doerr 2017年出版的这本 Measure What Matters 早有耳闻,简体由中信出版,书名为《这就是OKR》(简体出版社编辑的起名倾向总是令人惋惜)。英文版读下来十分流畅,生僻词不多,推荐阅读英文版。亚马逊中国有售,配合 Kindle Wordwise 阅读会更轻松一些。
我的书评: 枫影夜读 #177 John Doerr – Measure What Matters
19.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顾德明/缪进昌/丁誉声
豆瓣 | 2013年
因为健身,想了解下身体各个肌肉群,尤其各个主要关节的运动平面与肌肉的关系,找了半天发现运动科学的中文材料稀少,这本图谱是我找到还蛮详细的一本。
基本都是解剖图,有健身习惯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一下。
20. 《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
豆瓣 | 小说 | 2019年
特德·姜 (Ted Chiang) 是一位华裔美国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多次获得星云奖、雨果奖等奖项。但知道这位作家还是因为改变他的小说而成的电影──《降临》。
《你一生的故事》就是电影《降临》的原作。这是一部中篇小说,与以视觉和台词演出为主要信息载体的电影不同,小说的文字天然会附带更多细节与讨论。这点所有基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失一些细节。而如果有人不作取舍地把小说照搬上荧幕,恐怕也不是是一部好电影。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之优劣所在。
我阅读的这本书是特德姜的小说选集,收录了八部作品,除了《你一生的故事》,还有《巴比伦塔》、《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和《赏心悦目》。
21. 《“活在当下”指南》──萨姆·哈里斯
豆瓣 | 心理学 | 2014年
美国的播客主播 Sam Harris (萨姆·哈里斯)关于冥想、正念的代表作: Waking Up。我在听《Steve说》的这期播客节目时知道了这本书,嘉宾 Jess 和学霸猫是这本简体版的译者。节目中也讲到了编辑对书名、标题、内容审查等多处地方的“取舍”,满有趣的。
对我来说,Waking Up 以不带宗教和超自然解释的方式让我接触到了正念、冥想,让我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呼吸观察。只有亲自去体会才知道正念、冥想对自己有没有用处,对我来说,正念训练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正念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当我的脑袋不断发散不断冒出各种念头的时候,能自然而然地把它拉回到我希望它注意的地方。通过这种注意力掌控的锻炼,能帮助我们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去理解大脑的运作。虽然无法一蹴而就,立地成佛,但一旦掌握注意力操控方法,至少能从眼花缭乱的纷繁世界中脱开身来,把我们宝贵的注意力用在最应该使用的事情上。
22.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豆瓣 | 2007年
Nassim Nicholas Taleb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个很有趣的人,去年我读了他写的《随即漫步的傻瓜》之后,知道他还有部代表作《黑天鹅》,于是便找来看了。
基本上一整本书都在讲《序言》里的东西,即“在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
始于2020年的全球新冠大流行显示是近几十年来的黑天鹅事件。我想经过这几天大大小小的“突发”、“小概率”、“百年一遇”之后,大家可能会发现“黑天鹅”比想象的要常见。
三、其他
还有一些看过但不到四星以上的书,也在下文一一列出,以供读者参考。
- 《被抹去的一家》,根据1996-1998年日本发生的“北九州监禁杀人案”写成,案件非常可怕,令人致郁。主犯不仅使用语言暴力PUA,而且使用电击惩罚,社会隔绝,指使谋杀等手段,让被害人一家自相残杀,并分尸销毁证据。读来令人瑟瑟发抖。因为这个案件过于可怕读来令人不适,所以不推荐阅读😂。
- 《物种起源》,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重要著作,是当年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原作全称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即論處在生存競爭中的物种之起源(源於自然選擇或者對偏好種族的保存)。出于对历史重要作品的好奇而读,但发现若不是生物学专家有大量内容根本不知所云,更遑论以现代生物学角度评判。本作之撰写风格较学术化,并不十分轻松有趣,故不作推荐。
- 《无名之町》,东野圭吾2020年以新冠防疫为背景的应景之作。本作谜题设计一般,套路较为常规,最终解谜方式略显敷衍,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属于下乘之作,故不作推荐。
- 《九宫格写作法》,日本山口拓朗总结的写作方法,基于上文提及的 OW64,对写作主题进行扩展。该方法最早由松村寧雄提出,山口拓朗将其运用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因为不是太具有创意且我需要精炼写作不是扩充字数所以不太需要,不作推荐。
- 《创意选择》,苹果前员工 Ken Kocienda 所写,回忆当时在苹果参与 Safari,iPhone 等苹果重要早期研发的故事。读起来有些意思,但意思不是很多,故不作推荐。
- 《体适能基础理论》,为了学习运动科学而读,但这本书面向非常入门的科普,内容乏善可陈,故不作推荐。
四、祝大家平安
最近国内疫情政策放开,北京广州有不少朋友确诊。虽说奥密克戎目前轻症更多,但毕竟发烧、喉咙痛、全身无力这样的症状还是很难受的。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顺利渡劫吧。
顺颂时祺
枫影 Justin Yan
2022年12月15日
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