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79 - 《贫穷的本质》

2022年4月25日 · 3 years ago

枫影夜读 #27 - 《贫穷的本质》

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称为“贫穷”?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有一个“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目标,其中具体提到:1990年至2015年间,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

所以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约8.13人民币)的群体就是“穷人”吗?联合国官网(2003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已有超过十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仍有八亿人生活在赤贫之中。全球穷人数量惊人。

多数人关于富裕与贫穷的概念可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族聚餐,大门口会有乞讨的人过来唱歌。长辈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几毛钱,让我们拿去给乞讨者。那可能是我印象中对“贫穷”这个模糊概念最早的视觉化呈现。我记得小时候有些长辈会说:“这些人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去好好干活,就是因为懒才来要饭的。”

所以穷人是因为懒才穷的吗?所谓“贫穷陷阱”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

MIT的经济学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这本书──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试图为现行的经济学理论寻找证据,证明或证伪某些专家对“大问题”的“大思考”。

我阅读的是本作的简体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景芳翻译。简体中文名为《贫穷的本质》,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翻译质量很高,感谢译者。中文书本标题多为编辑所定,不再讨论。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案例,通过全球多个地区的案例分析,讨论了饥饿、健康、教育、生育等话题;第二部分是慈善机构,从穷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风险开始,到小额信贷,到被迫“创业”,到政治政策,讲述穷人面对的各种问题。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收获一些反直觉的东西。比如“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得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自来水、电、疫苗等等。

“我们不需要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时时刻刻在运用这种能力。”这点我深以为然。书中提到类似非洲穷人不愿购买消毒蚊帐防止疟疾,亚洲农民不愿购买化肥提高产力等案例,我觉得如果换了我身处其中,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到我认识的朋友们,如果自小在条件不差的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往往有更多选择,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也好,还是不断拓展视野也罢,总之,这样的朋友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境、家人对他的限制更小。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那篇网络热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该文作者描写的境遇更极端,但因为这些条件限制带来的不利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世上不乏有内裤开局单挑Boss的高手存在。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历经无数磨难,可能性并不为零,但十分渺茫。

因为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多在发展中国家,所以作者分析的案例集中在非洲、印度、印尼等国。作者Abhijit在印度出生,他关于印度习俗的分析让我觉得地方虽然不同,但管理国家的毕竟都是人类。比如印度不同邦的人对于发烧的看法:马哈拉施特邦的人觉得大米可以帮助患者快速退烧,而孟加拉邦的人认为发烧的时候不可以吃大米。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老家关于感冒的人能不能洗澡、洗头、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的各种禁忌,现在看来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在试图改善穷人的生活,抗击全球贫困。牵涉全球多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尽管在抗击贫困这件事情上,有些地区做得比较好,另一些地区比较糟糕,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地区,也有改善的空间。作者把这些可以改善穷人生活的事情总结为五个方面:

1.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这一点不通过科学手段无法获取信息的网民们恐怕深有体会。但除了这种外部的限制以外,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是否有形成正向循环的信息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中提到至少要让小孩子们学会阅读,这样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我想到李笑来写过一本书──关于他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论──标题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要先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有点文字游戏是意思,但颇有道理。

经历过高考的读者对此可能有所体会。对于理科考试而言,通过无脑刷题来提升考试分数是一种方法,但是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设计规律,总结每个科目每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也许更加高效。也就是学会方法,再做刷题训练。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诚然,阅读本文的多数人可能不需要每天为喝井水还是喝河水而发愁。我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中国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家境贫寒,在母亲肚子里经历饥荒年代,随后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她童年的经历在很多细节上印证了《贫穷的本质》中提及的穷人案例。

穷与富是相对的。即便在温饱线以上,中产与1%的富人依然有极大差距。这些差距带来的做出“正确”决定的难易程度,也见诸其中。所以阅读本书,了解穷人的困境与改善方法,也是在提升自我的意识。比如给自己买保险,给家人买保险。

这种看似简单的,具有明显好处的,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早点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在多年以后,通过学习才逐渐有此意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很多事情不是穷人好吃懒做,不是目光短浅,而可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北大法学博士,B站有名的Up主罗翔老师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农民去城市乱闯马路,你不能说这位农民蠢,他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交通规则。一位知识分子去乡下,分不清稻谷和麦子,他不是蠢,他只是不理解。所以不要带着知识的优越感。”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一点对大部分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目前大部分行业服务于人数最多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词),通常只会给富人开设 VIP 通道,但不会拒绝普通人。

当然存在一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才可能参与的。比如 F1 运动就需要小孩子自小参加卡丁车训练和比赛。家长要负担小孩的训练费,出场费,车费,油费,维修费等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有天赋也很难支撑他一路晋级直到进入 F1 围场。

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曾经贫穷的人亦如此。

我的老家属于“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我见过太多做生意起起落落的人。小时候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来,各有各的幸运与不幸。回顾过去,我们总能给历史找出一堆原因,看似今天是过去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上文提到的女作家虹影,她小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算好。但她写的小说文笔极佳,至少《饥饿的女儿》写得很好,我看不出来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会是如此悲惨。

人生有太多东西无法选择,但始终我们可以选择乐观或悲观。而且别忘了,“无法选择”它也是一种选择。

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往往会对自己有一个预设。这种预设既来自自己的判断也来自外部的评价。很有趣的是,当你预设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往往你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做出能够印证这个预设的行为。最后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当你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很没有自信的时候,可以试着往“I Can Do It”的方向去想。只要学会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加上足够的训练,大部分人都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又不是去奥运会赛场,只有到这种级别的地方才真的到了拼天赋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上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完全没有“不自信”的必要。

我喜欢《贫穷的本质》里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实验与具体案例分析。作者作为经济学教授,除了分析经济学主流的“大理论”以外,会通过具体的案例与随机对照实验,用证据证明这些“大理论”到底适用还是不适用。这种讲求实证的方式让我非常佩服。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也没有Bill Gates那么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全球抗击贫困。但至少通过阅读本书,我可以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提升自我。

就像盲区会被我们的大脑忽略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们忽略了。抬起头,多看看不一样的角度,不要让自己陷入缺少有效信息的屏障里。

22.04.24/夜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 简体译名: 贫穷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 作者: 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 ISBN: 9787508687216
  • 版本: 纸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