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74 阿尔贝·加缪 - 《鼠疫》

2021年9月14日 · 3 years ago

枫影夜读 #21 ——阿尔贝·加缪《鼠疫》

此前我曾介绍过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的代表作《局外人》(法: "L'Étranger", 英: "Stranger", 繁: 《異鄉人》),该作的主角默尔索先生不合主流道德却合乎情理的冷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我又读了加缪的另一部小说——《鼠疫》(法:La Peste, 英:The Plague)。

这部小说发表于 1947 年,讲述了发生在前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尔的奥兰市因一场鼠疫而封城,民众与疫病斗争直到退散的故事。主角里厄医生(Dr. Bernard Rieux)是第一个察觉可能是鼠疫的人。在小说中,他努力推进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封城后不分昼夜治疗患者,组织指挥志愿者抗疫队,见证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生死别离。故事虽是虚构,作者亦未曾亲历鼠疫,但其笔下人物百态却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 COVID-19 迅速席卷全球,把全世界打得措手不及。于是这部 74 年前发表的作品也因此契机再次流行起来。读罢本书,我以为主线情节比较常规,乏善可陈。第一幕鼠疫初露迹象,里厄报告鼠疫推进封城,揭开第二幕。大伙组织志愿者抗疫队,与鼠疫战斗期间悲剧连连,在所有人都疲惫不堪的时候,故事进入第三幕,鼠疫开始退散,一切仿佛又回到过去。我最喜欢的是加缪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面对鼠疫封城时有人欢喜有人愁,主线虽不算惊心动魄,但人物却充满勇气,细节则精彩纷呈。

里厄医生自不必说,身为医者,面对鼠疫保持冷静和理性,坚决要求省长采取封城措施。过程中也获得名医里沙尔(Dr. Richard)的支持,但多数人其实是惧怕“鼠疫”这个词的。“鼠疫”在中世纪曾夺走欧洲一半以上人口的生命,如果确实发生鼠疫,免不了要给这座小城带来极大的恐慌,若判断失误却采取严格措施,则做出决策之人免不了重责。里厄坚持说:

……因此,叫它鼠疫或增长热都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你们得阻止它夺去城里一半人的生命。

我们经常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一切是理想的,有这样的愿望当然是必须的,不然世界就不知道怎么往美好的方向改变了。但现实是这个世界并不按理想化的规则运行,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里就得先接受这个事实。坚持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以理想的态度行事无疑是艰难而痛苦的。在这方面,里厄医生不仅有跟鼠疫战斗的勇气,更有看清了现实却依然拥抱现实的勇气。在政府发布鼠疫公告之后,民众们看待里厄医生的神色也带上了几分不信任。里厄医生更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看到自己认识的人们痛苦地死去,身心俱疲。再加上封城之前里厄医生刚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城外养病,原本分隔两地还有聚首可能,现在解封遥遥无期,不免心中怅然。我想可能里厄医生后来慢慢变得冷漠,正是把这些“没有用的”情绪封印起来的结果。在疫情面前,人类不过沧海之一粟罢了。

包括主角里厄医生在内,《鼠疫》中积极勇敢地对抗鼠疫的角色们,都是城中的小人物。比如任劳任怨几十年,看不到升职和转正期望的公务员格朗(Joseph Grand),天天纠结于小说的第一句该如何措辞,始终未曾完成这部作品。在旁人看来,格朗可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格朗在志愿者抗疫队中展现出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一面,更不畏染病的风险,这一点实在令人敬佩。

还有因为私人原因几周前到奥兰城的塔鲁(Jean Tarrou),在本作中作者称写作过程参考了塔鲁的日记。在医疗人手短缺的时候,塔鲁主动发起组织志愿者队伍。后来在志愿者队伍中也是一马当先,竭尽全力,终于在鼠疫退散的时候,塔鲁还是染病身亡。

小说中有多次对鼠疫患者发病死亡时的描述,包括预审法官的小儿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包括神甫(Father Paneloux),以及塔鲁。对于这些悲惨的场景,作者之笔墨可谓直通地府,患者临死的挣扎,苦痛,哀嚎,锋利地刺入读者的内心,令人胆寒。所以我说《鼠疫》最精彩的部分,不在故事情节,而在个中细节。现在大家都经历过去年足不出户的时候,也经历过戴着口罩对身边所有人投来怀疑目光的时候,所以书中细节读来会更有共鸣。

2021 年 5 月 21 日,广州荔湾区出现一个本土病例。当时我心存侥幸以为离我的住处尚远,没想到数日后荔湾区就开始要求全员做核酸检测,紧接着我居住的行政区域就被整个封锁起来,几十万人一夜之间与世隔绝。在封锁期间,我体会最深的是对“不知何时可以解封”的期待与担忧。而这些心理变化,竟全在《鼠疫》中得到描述,让我不由得对作者大感佩服。

封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且不说物资供应因此变得短缺,光是对未来无从预期就足以让人陷入绝望。《鼠疫》里的人物,无论是里厄医生还是格朗还是塔鲁们,大家都看清了现实,同时充满了勇气去挑战现实。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加缪在人物的思考与评论上多费了不少笔墨,而我以为,这些才是加缪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

但笔者更愿意相信,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而这种想法正是笔者不能苟同的。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造成,人如果缺乏教育,好心也可能同恶意一样造成损害。

事实上,献身于卫生防疫事业的人们也不一定功勋卓著,他们那样做只因他们知道那是唯一需要做的事情,而在那样的时刻不下此决心才真叫不可思议。

自然,各家报纸必须服从上司的命令,宣扬乐观主义。一读报纸,就会看见对当前形势特点的描写,那就是:居民表现为“沉着和冷静的动人典范”。然而,在一个自我封闭、无密可保的城市里,谁也不会欺骗自己去相信什么共同作出的“典范”。

不知道大家读了这些评论会有什么感想。今年我被封锁在家时我体会到了跟去年同样待在家里时截然不同的感觉。去年所有人都只能待在家里,不敢出门,今年我是被限制了出门的自由,物资供应也受限,终日为柴米油盐担忧。我那时加入了以前不会加入的各种邻居买菜群,试图掌握更多更快的讯息以便买到物资。也刷起了以前不怎么使用的微博,试图从中寻找可能解封的蛛丝马迹。但即便是“广州疫情”这个热度,在微博,在知乎之类的地方,也不过持续短短一日而已。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正能量宣传,有用之资讯少之又少,在《鼠疫》中,加缪说:

这起码是里厄大夫在报上或广播里看到或听到外界呼唤和鼓励这座疫城时的想法。外界通过空运和陆运发来了救援物资,与此同时,每晚还在无线电波里或报纸上向这座孤城发出大量表示怜悯或赞扬的评论。大夫每次一听到那念史诗或演讲竞赛般的腔调就感到心烦。诚然,他也知道这种关怀并非假装出来的,但这样的关怀只能用人与人唇齿相依之类的套语表示。

现在已经解封几个月了,生活好像从一个临时的状态又回到了另一个所谓“正常”的状态。我想,在这场封锁中,在这本《鼠疫》中,我看到了世界的不完美,也看到了愿意接受并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勇气。

2021.09.13/下午

于广州三十四度阳光的缝隙里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鼠疫
  • 原作名: La Peste
  • 译者: 柳鸣九
  • 作者: Albert Camus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1
  • ASIN: B01MSEK3GL
  • 版本: Kindle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