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67 Sarah Frier - 《解密Instagram》(No Filter)

2021年6月29日 · 4 years ago

枫影夜读 #14 - 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相比简体版的书名《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我更喜欢英文版的 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诚然 #nofilter 一语双关需要读者有更多背景信息才好理解,简体版选改成这样似乎也更好卖。但这个标题差点让我错过这本书,对我而言这个“好卖”可能起了反效果。

本书作者Sarah Frier是彭博(Bloomberg)的记者,常年追踪报道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编写本书时,Sarah采访了Instagram和Facebook的多位前员工,以及Instagram创始人,拿到了许多内部故事。正如副标题所云“The Inside Story”,这些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Instagram,成为是本作最吸引人的地方。

本作措辞朴素,文风流畅,阅读时颇有一种读科技新闻之感。中英文版我均已购入,简体版完整读过,英文版浏览对比。我觉得英文版更佳,个中分析我们文末再作讨论。

2009年10月,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启动了一个名为Burbn(意指波本威士忌)的创业项目。这是一个LBS社交产品,使用网页开发原型。Burbn提供照片分享、地理位置分享、积分赚取等多种功能,还获得过50万美元的风投。2010年麦克·克雷格(Mike Krieger)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Burbn项目,同年他们发布了一个全新的产品——Instagram。

Instagram上线第一周就获得10万用户,迅速成为当时的明星应用。发布一年多以后,2012年4月,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这个只有13人的小团队,轰动一时。此前还从未有过数额如此巨大的手机App收购。

2011年9月我在Instagram上传了第一张照片,自此成为重度用户至今。现在回想起来,只依稀记得当年的报道称该团队人均身价1亿美元,随后Facebook IPO跌破发行价,为众人热议。那时国内互联网正是“创业潮”如日中天之际,印象中比起Facebook收购背后的原因,大家更关心Instagram团队一夜暴富这件事情。

然而直到读完本书我才知道,真正暴富的只有两位创始人,其他成员只是从Instagram员工变成了Facebook员工而已,10亿美元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其中一位员工Zollman备受打击,她说:

If Kevin had just given each of us one of his millions, they’d say to each other, we wouldn’t have to rent apartments anymore. We could invest in startups, or start our own.

我想起苹果在上市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分配问题,只是苹果当时的团队规模要更大。职场是残酷的,IG是在一个创始人拥有无上话语权的行业中成长起来的团队。Facebook的10亿美元要买的不是13个人,而是IG的“魔法”。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CTO Michael Schroepfer说:

“Schrep, we are buying magic. We’re paying for magic. We’re not paying $1 billion for thirteen people. The worst thing we could do is to impose Facebook on them prematurely.”

而整个Instagram团队,只有斯特罗姆和克里格两位创始人是扎克伯格买下的“魔法”。人类是哺乳动物,进化赋予我们天生的同理心,但是无论乔布斯、扎克伯格还是斯特罗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总存在一些看起来“反人性”的品质。也许这也是他们能常人所不能的原因之一吧。

扎克伯格曾试图招募斯特罗姆加入Facebook。但是当时的斯特罗姆更想完成学业,到意大利学艺术。他还学过摄影课,第一节课老师就没收了他的单反,给了他一台傻瓜胶片机。这些经历也造就了Instagram早期只能拍摄正方形图片的设计。Instagram是一家传奇的公司,Facebook依然,两家公司的创始人有太多相似之处,既惺惺相惜,又水火不容。后来斯特罗姆与克里格宣布一起辞职的时候,发出的公告里依然把Instagram当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来看待,只字未提扎克伯格。

十年之间,沧海桑田,个中情由,令人唏嘘。这些故事能被Sarah Frier写出来真是太好了。不过可能作者掌握的素材比较多,有时候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举例无数,有点倾倒素材的感觉。比如Chapter 11: The Other Fake News讲述了包括卡戴珊家族、 Fyre节造假事件等多个例子。这些事情单独看都挺有意思,但在一本书里,我会更希望看到主次分明的编排。其实十年虽长,但斯特罗姆与扎克伯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渐进的,不像小说跌宕起伏。所以这些素材如何取舍对作者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就本书而言,还可以做得更好。

至于阅读门槛,本书在讲述团队创业挑战、分析产品决策时多以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视角解读。普通读者虽然也能读懂,却未必觉得有趣。所以我觉得本书可能更适合互联网从业者阅读。

通读下来这本书我比较喜欢,英文版给出四星推荐,简体版因为翻译的关系三颗星。

关于简体翻译

简体翻译比较流畅,但是夹带私货较多,用词有点过分“本地化”,俗称“接地气”。我不是很喜欢译者时不时加入网络流行词的做法。除了使用“网红”、“这下员工们不淡定了”这样的翻译之外,克里格下班时让司机掉头回去解决紧急Bug的时候说:

“We need to turn the cab around.”

被翻译成:

“师傅,麻烦掉头。”

我不确定这样的本地化翻译在专业人士看起来怎样,但是我读起来感觉十分别扭。文本最好能具备超越岁月的价值,如果写书多用一时流行的网络词汇,一来过了这段时间就缺乏上下文,二来显得辞藻过于贫瘠,不太合适。

另外译者可能没有技术背景,文中存在个别谬误。比如斯特罗姆重构JavaScript代码的几句话被翻译成让Java有更好的语法。这里可能译者并不知道Java和JavaScript两种语言。再有是Instagram提供比Facebook更优质的免费咖啡,希望和Facebook员工搞好关系,原文是:

“Instagrammers could offer good coffee, the kind that came from the pour-over kits and espresso machines they had learned to prefer.“

被翻译成”但Instagram提供的是优质咖啡——手冲和滴滤咖啡“。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很疑惑,明明都提供手冲咖啡了,怎么还会给滴滤咖啡呢?(因为滴滤咖啡并不比全自动咖啡机出来的咖啡好多少。)

所以虽然简体版并未破坏主体表达,但是读起来还是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所以介意这点的读者朋友可以阅读英文版。

参考资料

英文版四颗星,简体版三颗星。

  • 我的评分: ⭐️⭐️⭐️(3/5)
  • 标题: 解密Instagram
  • 副标题: 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
  • 原作名: 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 译者: 张静仪
  • 作者: Sarah Frier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年11月1日
  • ASIN: B08PV9YZ84
  • 版本: Kindl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