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99 Orson Scott Card —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

2015年11月19日 · 8 years ago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开始读《安德的游戏》时感觉告诉我这是一部水平很次的作品。作者一开始就直接表明了主角安德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天才中的天才,进度到 10%+ 更直接说明安德就是他们要培养的未来的最高统帅,是要和虫族打仗拯救人类的人。于是乎,小说前半部分就沦为毫无悬念的铺垫,读之甚是乏味。

悬念是小说的驱动力,没有悬念的小说读者是不会有兴趣的。但是后来我知道这部作品写于 1985 年,于是心理预期稍微降了一点,与此同时故事进入战斗学校部分,安德作为一个天才少年,在太空校园里被刻意安排孤立,被迫进行不公平的比赛,于是前期枯燥的铺垫到了战斗学校之后开始慢慢展开,面对教官严苛的要求,安德是否能够顺利晋级?面对其他同学的孤立与排斥,安德怎样去结交好友突破困境?面对不公平的比赛,安德如何扭转劣势拿下胜利?还有最重要的,面对与日俱增的心理压力,安德能否在精神崩溃前成功毕业?

读者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少年热血漫画的套路。读者如果一路读到了这一部分,很容易就会被代入,对人物的情感投资在安德一次次拿下胜利时得到回报,又在下一次面对更加苛刻的条件时惴惴不安。到了这种地步,读者已经欲罢不能,小说也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驱使我嚼下枯燥的前半部分的动力却不是安德,反而是安德的哥哥与姐姐。这三个小孩都是天才儿童,哥哥彼得性格残暴,姐姐华伦帝则过于柔弱,只有安德兼具二者优点,所以最终是安德被送进战斗学校。对我来说,我反而更喜欢这两兄妹的组合,深觉这两兄妹加一起要远胜于安德。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两兄妹利用互联网(Nets)隐藏自己的年龄,在网上散步自己的言论,逐步建立起各自的追随者,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两人政见合一,把彼得推上地球统治者这一壮举。要知道 1985 年互联网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公众连想到想不到的事情,更不用说准确预测到今日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操纵网络言论方向了。可惜的是故事的主角始终是安德,作者没有在这两兄妹身上花费太多笔墨。

说回主线,安德在战斗学校的故事就是一般热血漫画的路线:遇到 BOSS,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完了千方百计打赢了 BOSS,获得新技能和一大帮小弟,然后继续下一个数量级增长的 BOSS,不断循环,直到毕业。这一段作者的布置比较合理,故事发展非常流畅。最后以安德终于精神崩溃为契机,让安德毕业,小说推入最终幕大决战。

由于有了前面战斗学校不公平待遇的铺垫,最终幕的展开很自然,结局的反转也出人意料,是个亮点。由于是热血少年故事,安德最后肯定是大团圆结局打败了虫族,还殖民到虫族的星球上去。在那里他听到了来自虫族的遗言,于是著书《Speaker for the Dead》,中译名为《死者代言人》或《安德的代言人》。我一直觉得结局大可以到虫族消灭就结束了,后半段其实有些累赘,直到我翻到《Speaker for the Dead》的序,才晓得原来作者早期是写了《安德的游戏》的短篇,后来他想写《Speaker for the Dead》了,于是就开始构思,结果就构思出了长篇的《安德的游戏》,所以这后半部分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1985 年《安德的游戏》出版后,第二年《死者代言人》就出版了,两部作品连着拿下了雨果奖和星云奖,作者也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年包揽两座大奖的作家。今天再看《安德的游戏》,我觉得算是一部不错的热血小说,不过毕竟有些年头,写的也是近未来的事情,像互联网这样的想象已经成了现实大家不觉新鲜,而写作技巧上过多第三方角色的全知描述也令人乏味。所以此作可以说是不错的休闲读物吧,谈不上上佳之作。

2015.11.18/中午
于 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