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56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2020年4月15日 · 5 years ago

枫影夜读 #3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以前历史课老师曾给我们推荐过《全球通史》这部著作,因为老师的教授风格很有趣,所讲述的观点和视角也比课本上的丰富得多,所以一直记得这本书。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7版新校本,在全网热推,正好看到就买了,果然是一部佳作。

〇、背景

本书的全名为《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L·S·斯塔夫里阿诺斯,一位在加拿大出生的希腊裔美国历史学家。这本书共分上下两册,以公元1500年划分,最早于1971年出版。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世界史的时候,虽然会提及全球各个大陆的历史,但是通常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去看的。比如说1840年鸦片战争,虽然前半部分会阐述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后续就开始以中国视角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了。反过来说,西方的史学界也经常以“西欧中心论”来看待历史。

作者写这本书时,试图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不同地区的文明直接的碰撞与交流,所以相较之下本书会更多着墨于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当然,本作毕竟成书较早,通读下来依然有一种“西欧中心”的感觉,这主要来自于作者本身的局限性。一个人毕竟很难掌握世界上全部的语言,更罔论通读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资料了。所以编写全球史的人在论及自己不太熟悉的国家与地区时,通常都需要阅读第二手资料,而由此产生的谬误与浅层理解就无法避免。作者书写西欧历史时可谓神采飞扬,中东伊斯兰世界也可圈可点,但是书写中国、印度等地区时则显得较为单薄。

不过作为一个习惯了中国视角的普通读者来说,本作依然能给我带来一个新颖的角度,从中也受到了不少有趣的启发,我以为本作非常适合作入门科普阅读。

一、历史分界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可以追溯到400万年前,但是文明的出现至今不足6000年,假如把人类历史缩放到一天,那么文明只占最后的两分钟(129秒)而已。

但是人类世界的发展曲线却在最后几千年呈现指数爆炸的变化,越靠近现代变化速度越快,所以本书对历史的断代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另外,历史上的时间分界点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日期,确定这样的时间点只是为了方便起见。事实上历史是过渡渐进的,所以不管把过渡时间指定为1年、10年还是100年都没有意义。

作者为上下两册选择的分界点是公元1500年。在这个过渡阶段里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这个事件也是全球各地一系列发展的结果,而不是1492年或者1500年历史的车头突然发生90度转弯。

1.1 上册:史前到公元1500年

本书上册主要讲的是史前人类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

史前人类的历史有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有思维能力的真正的人类;二是人类的先祖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所以简单来说史前这段数百万年的演化史最重要的是进化为人类和农业革命。

接下来是文明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500年之前,作者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一路讲到西欧因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然后是公元500年到1500年漫长的中世纪。上册大量的篇幅在讲述欧亚大陆上各种族之间的互相影响,像是古希腊与埃及文化的交流,像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从东亚一路打到欧洲等等。然后作者又用两个“编”的篇幅讲述了非欧亚大陆世界和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相比于我们熟悉的中国中心的历史,这种相对来说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虽然作者在本书中试图以“全球史观”来看世界,但是在我读来,全球除欧洲以外各地区的篇幅和分析仍不够西欧地区来得详尽。不过我并不是史学专家,能以这样的视角看世界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体验了。

1.2 下册

如前文所述,人类世界在加速发展,1500年以后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但是却发生了比过去几千年加起来还多的巨变。其中对当今世界最为深刻的影响就是全球化。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兴起的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在几百年时间里让一度落后于世界的地区,一跃成为征服全球的殖民者。

下册的第一个阶段是1500-1763年。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兴盛,西方与东方的传统贸易路线被切断,西欧人想要买到东方的香料只能通过威尼斯人中转。于是让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我们不太了解“香料”这个东西为什么在当时能有这么大的诱惑力,本书也未作详尽解释,这里我们知道“香料”的利润率极高就行。麦哲伦的船队绕地球一圈,整个舰队最后只剩一艘船摇摇欲坠,但是他带回的香料依然足够支付整条舰队的全部费用。可见“香料”是只要肯冒险走一趟就能发家致富的生意。

于是1500-1763这段时间里,巨大利益的诱惑和陆上商路的阻隔促使西方人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此时积累的航海技术也得到一个正向循环的发展。于是有了寻找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大航海时代,也即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要知道这一阶段西方依然不是最强的地区,不论是与世隔绝的中国还是鼎盛时期的中东伊斯兰世界,都是比西方发达的地区。直到1763-1914时期,作者作为下册的第二阶段:西方据优势地位时期,西方列强才开始征服世界。

我们上面也说过历史是渐进发展的,工业革命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长期以来主要是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三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重大转发在西方发生了,最终给了西方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段时期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西方对非洲的瓜分,亚洲的殖民,跟我们息息相关的鸦片战争等等。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最后一个阶段是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一战二战对全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战争摧毁的城市还是旧有国家制度,先破而后立,全世界在战后的废墟之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殖民初期盛行的白人至上论,借着达尔文主义的兴起,成为西方殖民的正当理由。但是在几百年时间里建立起来的全球霸权,却在战后短短数十年时间里土崩瓦解。诸殖民地纷纷宣告独立,一个个新兴国家建立起来,最终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生活中的世界。

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作者在每一编的最后都会专门写一章“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在章节里也经常会对历史事件对今日的影响作出评述。像是黑奴在西方盛行的时期,借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展为“白人至上论”,可谓今日种族歧视之根源。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脱节。

人们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技术革命,因为技术上的发展通常都能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感。这点在互联网兴盛的当下可以说体会至深。但是在人类智力发展的同时,却又不具备掌握该智力的智慧。“环保”这个概念喊了这么多年,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依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手段可以两者兼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提升,但是机器取代人类之后,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增加了。种种矛盾现象实际上无不体现出人类在社会革命上与技术革命的严重脱节。

史前时代的人类通常每周只需15到20小时采集食物,但是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变化开始发生,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二战后的高科技革命。个体的生产力在提升,但是工作时间也在剧增。1900年美国人每周平均工作60小时。以前可能听说日本有“过劳死”的案例,现在国内也时不时会有猝死的报道。虽然个人的生产力提升了,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具备一样的生产力基础,那么相对生产力就没有差异。这时候竞争激烈的公司之间,只能通过堆人力堆时间来互相对抗,这个现象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尤为普遍。

在信息时代,形成技术壁垒远比过去困难得多。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可以通过掌握自己的航线来跟西班牙竞争,先行者们也可以通过控制重要港口来打击对手。但是在信息流通如此迅速的今天,达成技术壁垒的门槛非常高。即使是领跑世界的科技公司Google也在近来开始取消其著名的20%时间,开始削减各项公司福利。

1992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前主席威廉姆·格林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结果选择就是失业。公司高管都拒绝接受缩短工时的建议,因为这样增加的劳动成本将使他们的公司受到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攻击。

所以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出新的正向循环的竞争机制之前,当下的社会就一定是有人会去做堆时间堆人力的竞争,而一旦有人这么做了,其他人就得跟进,最终结局就变成要嘛加班要嘛倒闭。

作者在本书中还讲述了其他意义深刻的观点与启示,比如社会的不公平,比如自我毁灭倾向。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作出的重大发展都有其二元性,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既是破坏也是进步。所以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个普通个体,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呢?作者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

虽然我们的历史充满了矛盾,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核冬天”的恐怖。但是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使环境来适应我们的遗传特点而不是相反。当然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但是至少人类不是命运的产物,人类通过高科技已经摆脱了部分可能的灭绝威胁:绕地小行星的爆炸和早已形成的新冰川纪的袭击。

纵观历史,我们不仅要看到人类科技、社会的进步,也要看到我们在公平性,时间上的倒退。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历史的洪流在往前奔涌,我们能做到的无非是以史为鉴,少走弯路,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在无法改变环境之前要适应,在能够改变的时候试图做些改变。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与毅力。

三、本书的优点与局限

如前所述,编写全球史对作者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可能熟悉自己母语国家的历史,却很难精通世上所有语言。所以在讲述东亚诸国历史时,尤其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总觉得作者的跳跃比较大,而且有些强行把中国历史切分到他所设定的断代节点中的感觉。比如说公元1500年上下,西方虽然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但是中国却处于闭关锁国之态,虽然1405-1433年间有过郑和下西洋事件可与地理大发现挂钩,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明显变化。所以这样的分界可能更靠近西方世界的变革多一些,如果以西方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积累导致的技术革命,将对未来的全球造成统一的影响来看,那么还是合理的。只是对于与世隔绝的中国来说,硬套进这个框架里还是有点脱节。

本书自1971年出版以后,作者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增添了不少内容,比如冷战时期的内容。作为一部时空跨度极大的史书,可能许多人的刻板印象是按照时间轴陈列事件,内容艰涩生硬。但是本书却浅显易懂,文风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虽然主线是从古至今,但作者时时将历史事件与今日时势结合作出点评,发人深省。

本书也需要对不同方面的内容作出取舍,所以如果想单独了解专一领域的历史就不合适了。比如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的历史其实非常的迂回曲折,但是本书并不会过多涉及。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假设你之前并不了解基督教,那么阅读起来在部分章节就会有点不知所云。像是基督教后来怎么分出天主教、东正教之类的,他们的教义有什么区别,教派有什么分歧之类的。这样完全没有背景的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有点一头雾水。

但是总的来说,我非常欣赏这种全球史观的作品,对于作者着墨于各地区的联系这点也觉得十分有趣。再加上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所以是值得推荐的好书。

四、参考资料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全球通史
  • 副标题: 从史前到21世纪
  • 作者: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01
  • ASIN: B082M6BXCZ
  • 版本: Ki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