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77 张爱玲 — 《小团圆》

2015年5月27日 · 9 years ago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读完《小团圆》,已分不清盛九莉与张爱玲了,在此之前我对张爱玲知之甚少,只知她是有名的作家,有过不如意的爱情,却万没想到盛九莉即是张爱玲!内心颇为震动。

这位民国的女作家最终在美国逝世,留下的许多作品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早已家喻户晓,然则《小团圆》却是特别的一部。首先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女主角就是张爱玲(盛九莉),小说里的张之雍就是她的前夫胡兰成,还有潇洒的母亲与姑姑,都是张爱玲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人物,读《小团圆》就是读作者曲折的一生。

其次,这部作品在张爱玲辞世 13 年后方得以出版,只因她曾在遗嘱中声明:

(《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

所以此书的出版曾有微议,然则其中原委宋以朗所写的《前言》已有详解,此处不再赘述。只是这段曲折又让本书添了些许神秘。

且说回《小团圆》,文首的引文在书中首尾各出现了一次,正巧不久前看了新海诚的《言叶之庭》,也是同雨相关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以雨为借口,相约在雨亭。“若明日下雨,我便会来。”他们盼雨,九莉也盼,却只盼的一个借口,一声慰藉。

多么苍凉。

小说四处充溢着这种张爱玲式的苍凉。读前两章时总觉得有些过于平淡,直到张之雍的出现,才使故事世界有了波澜。然而轻描淡写正是她的风格,常常不经意间就抛出一句嘲讽,仿佛嘴角一丝冷笑:

自己生活贫乏的人才喜欢刺探别人的私事。

张爱玲的这种风格常使人迷失,这种迷失要归功于一笔带过的转场和突如其来的情感。

比如时空的转场,常常上一句话里人们还坐在厅室吃茶聊天,下一句话就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换了个什么地方,只人物还是那些人物,谈论的或许已是别的什么。

又比如人物的出场,在《小团圆》里,仿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冒出来一个人名,说了一句什么话,连脸面都不大清楚,就已悄然退场。甚至同一个人物在邻近的几句话里就被换了好几个称呼(比如二婶——母亲——蕊秋),你得回过头去想一想,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她。

但是这种节约的写法却让频繁的转场之间无缝对接,仿佛一镜到底,也是神来之笔。

至于突如其来的情感,有时也令人摸不着头脑。明明盛九莉并没有表露出她深爱张之雍的迹象,却突然一个眼神,内心就澎湃了起来:

她崇拜他,为什么不能让他知道?

这大约也正是张爱玲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就像个谜一样的少女,你自以为借着作者的视角看透了她的内心,却原来什么也没看懂。你以为她冰冷冷不想理睬,回过头来却一个香吻。多么千转百转,多么折磨人心!

二者结合让张爱玲的文笔有如涓涓细流,絮絮叨叨,似耳语,似檐雨,叮叮咚咚,淅淅沥沥,似乎轻飘飘,软绵绵,却不知在何时,早已渗入你的内心,一阵感动。这就是张爱玲式的笔触,无孔不入,细而无声。

《小团圆》就这么在雨声潺潺中落幕,如梦似幻,以全知的视角俯视九莉的人生。这里面有九莉学生时代的迷懵,有后来曲折的爱情,有在美国打胎的恐怖,有她母亲的冷暖,有她姑姑的相依。小团圆并不小,“她”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是张爱玲最为深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