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149 郑也夫 –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2018年9月19日 · 6 years ago

在你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
如在秋天的园子里找到了迟暮的花……

这两句短诗来自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名字就叫《迟暮的花》。我的书架上还有一本从二手书店里淘来的 1995 年香港出版的《何其芳文集》,搬家数次一直不舍得丢掉。昨晚手持本卷忽然想起:曾经这种沉浸在诗歌的情感体验,已多久不再有过了呢?

现在我们讲“心流体验”(Flow),我们要把它运用到游戏中,运用到电影中、工作中,要提高效率,提高产出。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正确”的东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心流体验不好,相反这是一种让人非常舒服的体验,在键盘上写作写到十指飞舞浑然忘我就是一种很赞的心流体验。我在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和潮流,在何年何月何时把所谓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置于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呢?我们消费,我们为了生存消费,我们为了好看消费,为了炫耀消费,为了缓解压力消费,为了消费而消费。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消费时代”,我们批判消费,同时又身处其中无法逆流。

这些东西我们可以从很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读到,但是我觉得也许大多数都没有深入地进行解释,大多数只是利用了所谓“消费主义”这样一个流行词,甚至这个词之所以流行都有可能是消费在推动。我现在所写下的文字自然不可能对消费做出多么深刻的解释,但是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本我最近觉得相见恨晚的一本书,郑也夫所写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我是在张潇雨的播客《得意忘形》听他提到的这本书,也在他很多期节目里反复听他提及。张潇雨所表达的观点大多带有他个人的思考,我不敢说这就是普适的东西。但是就像我在自己的播客节目里面说的一样,张潇雨也好,《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也好,这些信息所阐述的结论,举出来的例子,都有可能过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信息里抽象出其中的理论,把这些理论当做我们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工具。这个世界是一直在变的,工具也在变。我今天称这本书是相见恨晚的优质内容那是基于此时此刻我自己的认知水平所下的结论,随着我自身的变化也许这个评价在未来也会有所变化。

我相信本书的作者未来也可能会发现当年的自己写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并没有否定的意思,而是说作者可能十年后见识与能力持续增长,回过头来再看二十年前的自己,给出写得不怎样的评价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没有所谓的“永远最好”,只有一直在变化中去追求“越变越好”。

这里的十年与二十年并非笔误。《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初版于 2007 年,2017 年由中信出版社再版。作者给再版序写了几句,称自己并非在做预言,“一切预测并非科学”。我非常欣赏作者这样的态度,他并没有把 2007 年准确预言了未来这件事情拿来作为营销的热点(也许他的编辑想要。哈哈哈又黑一波编辑。),而是非常真诚地道出了他的想法:只是以前的理论推演被现实所印证罢了。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反驳了“快乐哲学”这个可以说已经被全世界主流文化所接受的哲学。快乐哲学是什么?它的核心就是:人类做的一切事情——几乎所有人无一例外——的动机都是为了快乐。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享乐主义”的创始人,19 世纪的哲学家边沁。但是作者在第一章就给出了种种证据有力地反驳了快乐哲学的基础。

首先三大思想资源:宗教、传统道德、进化论都不支持享乐主义。我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接触到“享乐主义”这个说法的。当时我的第一直觉是“不是吧?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快乐?那这样我不是只要整天玩就可以了吗?”但是慢慢地讲的人多了我也就被动地接受了。

然后作者分析了为什么快乐哲学会变成主流。先说结论:因为在消费主义社会里,消费是最主要的行为。而消费的参与者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商人”。所以是商人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广泛宣传支撑其背后的消费理论基础:快乐哲学。

大部分商业广告都在告诉你买了用了某个商品你就可以拥有怎样怎样的生活,高级一点的广告可能不会正面表达这件事情,但却会以巧妙的手法去塑造商家自己的企业形象。这点在专门讲“广告”的部分作者有做详细的分析。

2007 年可能互联网广告还没有那么进步,现在的互联网广告会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来做非常有针对性的投放。一个普通人天天接触大量的广告信息是很难影响他的行为和认知的。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期 Facebook 的数据泄露用于川普大选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其背后的东西很有一种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和 Skynet 已经建立起来的感觉。这让我联想起《安德的游戏》后期那个在通讯网络里诞生的人工智能的意识,凭借其极其迅速的成长,和不受时间影响(利用小说里的安塞波传输可以超越光速)等无敌技能,简直可以一统天下。同时我又想起《美丽新世界》里面试管婴儿批量生产然后通过广播不停地灌输各种刻板的东西制造出来的人类。

回到 2018 年,广告的威力还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已经足够强大,不只是广告,还有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的信息都有可能被主导了消费主义社会的人所操控。比如我最近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寻找优质内容?”郑也夫的这本《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我认为就是优质内容,但这是我从播客节目听来的,如果播客不推荐别的优质内容怎么办?所以肯定不能把优质内容的源头交给其他人。

现在微信公众号也好,微博也好,互联网上有太多的 KOL 在掌控话语权,在掌控流量。而我们去被动接受甚至主动寻找的过程中,经常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比如说我想找一本好看的书,那我可能会去豆瓣看看榜单,亚马逊看看,Good Reads 看看,但是这些地方所认为的好书那就一定是好书吗?不一定,他们可以告诉我哪些是“热门书”,但是没法告诉我哪些是“好书”。

所以为了能够“寻找到”优质内容,我以为首先要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能够分辨“热门”和“优质”的区别,能够不被消费主义时代的霸主——商人——操控自己的行为。很多人被消费主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胁迫,随波逐流,别人干啥自己也干啥。之所以会这样,其基础都在于自己没有根,没有清楚地自我认知,没有办法认清自己想要的和别人塞给自己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阅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去认识自我,读完这篇文章更加不能。所谓“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人生观就只好被微信朋友圈所确定了。”这句话并不精确,但大概能表达我的想法。

人需要消费,需要娱乐,这些是基础需求。就像不吃饭会饿死。但是人不能只有这个,否则就真的和咸鱼没什么两样了。为了填补“咸鱼”的空虚,大多数的人会选择 Easy 模式:用消费来填充自己,用购买来消除焦虑,然后更加焦虑。我觉得人应该要选择 Hard 模式: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往大了说比如成为一名音乐家、艺术家。

在本书中,作者最后觉得消费主义最后的出路是人类要用艺术来取代曾经的“物质堆砌式炫耀”。但我觉得这里讲的有点含糊,因为即使“艺术”两个字也可以有 Easy 和 Hard 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去博物馆美术馆拍照,去听音乐剧就是这个道理。这和通过消费更多物质来彰显自己并没有区别,买张门票而已,完全没有门槛。我认为可以用来替代的,应该是自己掌握了艺术技能、鉴赏能力,能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让自己成长,在未来带来更多持续的正向反馈的。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解释了消费,而且也只是解释了消费。他没有提供一个可供所有人参考的去应对的态度,或者所谓的人生目标,人生的意义。人生当然应该有意义,但是首先它必然不是任何其他人给你的意义,而且它也许是不能通过“寻找”来获得的,因为能被寻找就意味着它早已在那里了。我觉得可能人生的意义是需要自己的搭建起来的,是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很多事情在没有学习之前可能会觉得很难,比如让一个小学生去做泰勒展开,天哪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你学会了高等数学,学会了微积分,就会发现噢原来这个很难的问题是有解决的方法,只是自己还没有找到而已。我自己也在学习自我认知,也在尝试搭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篇文章也许是“每周读书”里话题扯得最大的一期了,但是没关系,因为这就是我正在做和思考的事情。希望不久的未来可以和大家分享这份学习的乐趣。

2018.09.19/下午
于 T.i.T 创意园

参考资料

  • 本期书名: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 作者: 郑也夫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ASIN: B01M614KHQ
  • 版本: Kindle

[2018-10-10] 更正标题为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