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2014 年 6 月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的首部小说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在美国出版,迅速受到美国读者关注,成为 Amazon 2014 年最畅销小说。今年(2015年)7 月简体中文版正式登陆中国,于是出版社与各大媒体争相造势,什么“中国女作家跻身美国文坛”、“打败斯蒂芬金成为 2014 年亚马逊最畅销小说第一名”之类的新闻比比皆是。
这些媒体不要脸的吹捧我们且抛下不理,单就《无声告白》一书来说,作者的写作技巧非常成熟,擅长人物塑造与情感描写,通过 6 个各不相同的主要人物把异类、歧视、压力等话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此书水平不错,但是单就一次 Bestseller 并不能代表作者就真的在美国文坛占有地位了,我们拿之前 The Martian (每周读书 七十一 Andy Weir《The Martian》)在 GoodReads 上的数据对比,The Martian 有 176,258 ratings,28,212 reviews 而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只有 55,435 ratings,6,812 reviews(截至9/3/2015)。已经算很多人关注的小说,但并没到疯狂的地步。
回过来看作品本身。小说第一章展示了一个美好的美国混血家庭,以找不到女儿 Lydia 为契机,使第一章处于纷乱与麻烦之中,最终以警察抽干湖水发现 Lydia 的尸体结束本章,情节非常紧凑,轻描淡写之间描述了由白人母亲与中国父亲结合的家庭,以及家里 Lydia 集所有聚光灯于一身的地位。不得不说,这个开头非常漂亮!
带着“Lydia 死因未明”的主题悬念,作者开始为我们展示父亲 James 的家庭背景:上世纪 60 年代年幼的他随着偷渡打工的父母亲到美国,从小在学校就被视为异类,一直渴望却永远无法融入大家。以及母亲 Marilyn 的家庭:她有位传统的母亲,她自己一直渴望过得与母亲不同,却因为是女性的身份而郁郁不得志。
这些背景故事单独拆分都可以写出不错的情感故事,但是作者拖着“Lydia 死因”这个悬念却一直在讲述她父母亲的故事,回忆的部分太啰嗦,令人感觉情节拖沓,类似火影的“回忆杀”。但是这一部分又是后面情节发展的必要铺垫,不可或缺,如果作者处理得好应该可以更简洁一点,或者处理得更起伏得当一点,就是说:你可以做背景描述,但是不要描述得太无聊。我觉得这一部分当是全书写得最差的地方。
作者为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准备了大量素材,用于表现他们在社会群体中被排挤,被欺负,被歧视等苦痛,但是过于细碎,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尤其是以小女儿 Hannah 童稚的视角看到的世界,令人叹服,却不怎么擅长组织起所有的细碎的材料,在表现 James 与 Nath 相关背景故事上堆积了诸如泳池、运动会等故事,却没有层次感与递进感,与其堆砌所有的材料,还不如只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几个场景。这种琐碎的分散感还体现在几个主要人物的份量上,从故事上来看 Lydia 无疑“应该”是最重的主角,因为她是这部小说的开篇,她的死因是整部小说的主线悬念。但是她的死因与家庭的每个人都有关联,于是作者又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父母亲与哥哥 Nath 身上,一旦写到父母亲就必须写父母亲各自的家庭,很容易就分不清轻重。如果每个人物都是主角,这本书就没有主角。
而说到本书情节最紧凑,情感起伏最大,每一个人物的表现都有血有肉又哭又笑生动活现的部分,应当是 Marilyn 离家出走去实现自己读完大学成为一生的梦想,但发现自己又有了第三个孩子不得已回归家庭的那一刻。在这个支线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地位与内心的渴望都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
Marilyn 渴望摆脱母亲的命运,渴望与众不同,渴望成为医生,但是与此同时,又与其他普通人一样在医院里看到女医生会觉得奇怪,这种矛盾的心理赋予了 Marilyn 鲜活的人性。
James 则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别人接纳自己,一生生活在自己受尽排斥的阴霾之中,看到儿子 Nath 逐渐成为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开始疏离儿子,而妻子 Marilyn 无故地离家出走又让他觉得果然白人是看不起中国人的,跟他结婚就是不应该的,多年的疮疤再度被揭开。
还有女儿 Lydia,脆弱的内心一直单纯地祈祷让母亲回家,只要母亲回来就好,于是这种渴望在母亲回家后成为 Lydia 内心最大的负担。好在有哥哥 Nath,这个习惯了被父母忽视的男生,自立自强,一直坚信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令人不开心的家庭,找到自己的自由。
我觉得这一段真是全书写得最精彩的一段,每一个人物都各有牵绊,各有自己的打算,各有自己的悲伤。而 Marilyn 的离家出走以及回归,则使各个人物后面的心理发展成为自然。情感的澎湃在孩子们呆视母亲仿如陌生人,又肆泪拥抱母亲的那一刻达到顶点。
这一段大约在全书 50% 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个分水岭,前半部分除了开头之后情节拖沓,但是交代的背景又不可或缺,后半部分有了前面的铺垫,展开来顺风顺水,自然得多,只是还稍微嫌有点太长了。
最后故事的结尾在 Nath 和 Jack 在湖边的打架结束,Nath 沉入湖底,感受了妹妹当时的感受,随后又浮出水面,“太晚了。他已经学会了怎样不被淹死。”
我觉得故事的结尾有些过于平淡。按照作者开篇的悬念来写,如果把 Lydia 的死因放在最后揭示会更令人感动。作者在书中把 Lydia 深夜划小船到湖中央的原因处理成是给自己一个借口,从来不会游泳的她如果能够游到岸边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否则就让一切都结束吧。这种解释始终有点牵强,毕竟带有的乐观成分太高,而 Lydia 给人的感觉是她已经受够了这个高压炉了,她已经完全受不了了。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让这本书卖得不错,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你的下一本书卖得不错。这本书的开头不错,中间部分有点拖沓但很令人感动,如果结尾能够再掀高潮就更好了。
15.09.03/夜
于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