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影夜读 #84 海子 - 《海子诗全集》

2015年7月23日 · 9 years ago

2022-08-20 原《每周读书》系列更名为《枫影夜读》

如上周读书中所说,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文体,音乐、意境与形式都是诗歌的特点。诚然诗歌若没有一定的深度则流于表面,但轻视诗歌的形式同样是不可取的。海子的诗歌倾向于朴素,没有何其芳式的优雅艳绝,没有戴望舒式的音律翩跹,没有顾城式的哲学思辩,海子的诗为什么会出名呢?

即使不读诗,大多数读者也都听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听说过海子卧轨。实际上,正是 1989 年 3 月 26 日这个沉痛的日子,才让海子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在他之后,5 月好友骆一禾病逝,93 年顾城自杀,诗坛笼罩在一片死亡的阴云之中。这些诗人的死都有不可抗拒的无奈,但是这段时间也有些迷失的青年,盲目地追随他们而去,自杀在媒体的传播下似乎成了成名的自我献祭。在海子生前,垄断文化传媒的所谓“作协”并不承认海子,当时自称为“作家”的人们批评海子写长诗,甚至有无耻之徒抄袭海子的作品四处发表,令人发指。在那个时候,海子只是位郁郁不得志的教师。

他就是因为卧轨而出名的。

但他的自杀是复杂的,从他的诗歌中你可以感受到海子内心的澎湃与现实的抑郁之间巨大的矛盾与冲击,他不过是个孤独的诗人,他选择结束生命的初衷已随他而去,无人知晓。众说纷纭之中我更相信他的好友西川在《怀念》与《死亡后记》中所说的,海子的的死是由他内心的积郁所致,他与初恋的偶遇成为悲剧的导火索。

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完全算不上海子的代表作,甚至跟他大多数作品截然不同。这首诗平平无奇,不说技巧,内涵上也不过是苦闷诗人的幽叹。我想或许是因为海子是一个时代的神话,有收入教材的意义,但是编写教材的人又希望收录的是阳光积极的作品,于是选择了这首看似明亮的诗。我已经忘记中学课堂上老师是怎样解读这首诗歌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歌真正的意义要比字面上黑暗得多。“从明天起”、“愿你”、“我只愿”……这些词语分明道出他在昌平小屋里的寂寞与苦痛,诗歌里的敞亮的世界,其实是海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

海子的诗歌很少用修饰,辞藻也相对贫瘠,意象多用村庄、月亮、秋天、麦地、水以及死亡,所以他被成为“麦地诗人”。这与他早期多年的农村生活有关,但是海子的想象力弥补了技巧上的平淡。我最喜欢的是海子的短诗,朴实透着张力,抽象但不空虚,《春天,十个海子》一诗就比春暖花开要好得多。但是海子最重视的却是他的《太阳》史诗。这是一部体量巨大的诗作,海子仰慕歌德,希望写出《浮士德》一样的巨著。但是很可惜,《太阳七部书》非常难读,诗中充满莫名的愤怒和奇诡的氛围,缺乏技巧让这部长诗缺乏可读性,来自耶稣、但丁、佛陀等各种陌生文化以肤浅的角度生生插入诗中,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震撼与思考。歌德的《浮士德》写了 60 年,贯穿诗人的一生,这部皇皇巨著是诗人一生千锤百炼的结果,是诗人离世前的反刍。而海子一生追求的太阳,却无奈地没能达到这层高度。

但是我依然喜欢海子的短诗,尽管他认为短诗不过抒情的小作。海子生前最好的朋友是骆一禾和西川,三人并称当时“北大三大诗人”,海子死后两位好友倾力整理海子留下的手稿,希望能让海子的作品发表于世。就在海子走后七十天,骆一禾亦因病作别人世,只剩下西川一人。当时的文学界对海子仍持怀疑态度,西川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这本书的编撰,甚至成书后想要找出版社出版都困难重重。后来还是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助力下方才得以出版。

读这本《海子诗全编》,不仅仅是读海子的创作,海子的故事,海子的人生,海子与骆一禾、西川的情谊,这些创作之外的故事与思考,使这本书饱满而充实。很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很有幸,认识到一个真正的海子。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春天,十个海子》

15.07.18/下午
于自宅